论那些年被政府取消经营权的污水厂,真是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委屈。当然政府也会给出一些“理所当然”的理由,比如出水不达标、运行不稳定、未完成提标改造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3-4月份,行业内就先后发生了江苏泗阳、广西贺州、山东成武、北京顺义、山东台儿庄等多起提前收回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的事件。那么这些事件的背后,到底是谁比较委屈?
多地污水厂被提前收回特许经营权,到底是为什么?
提前收回特许经营权事件,为什么越来越多?
其实,政府提前收回特许经营权事件,背后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1)特许经营具有天然的垄断性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表示,在环保领域,特许经营的形式比较特别,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不像其他产业可以依靠市场去配置资源,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至于多地为何会出现提前终止特许经营的事件,马军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特许经营协议通常年限很长,期间发生的变化因素很多。因此,地方和企业在签订协议时一定要考虑充分,在产生矛盾或者纠纷时,要依法依规按照条例来执行,避免出现协议漏洞。”同时特许经营所具有的天然垄断性,如果由或者主导的企业去做可能更加适合。由市场化机构去做,两者之间有可能产生张力。
2)企业经常出水不达标
在2020年4月19日,国中水务收到秦皇岛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关于市接管市第四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函”。
至于强制接管的原因,方称,近年来污水厂运行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每年均有出水超标排放发生,在市城管局的多次督导、帮助下,污水厂运行管理整改效果仍未取得有效改变,并呈现恶化趋势,为避免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秦皇岛市城管局代表市于4月20日24:00开始接管市第四污水处理厂。
但此举并不被国中水务认可,此事也引发了行业关注与争议。
3)企业资金出现问题
当然了,除了地方原因之外,也有好多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比如,因为企业资金出现问题而被迫转让项目。
4)环保监管力度变严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逐渐重视,环保监管力度也日趋严格,地方面临着非常大的考核压力,污水处理厂再不达标就不行了。一开始可能还是警告、协商,但如果长期不达标,地方无法完成考核任务,后就只能把污水处理厂提前收回,交给放心的人运营,才能保证完成考核任务。
所以,提前收回特许经营权事件越来越多,大的一个原因或者说变量,其实还是“环保监管力度趋严”所致。
那么,特许经营权下,环保企业及投资者又该如何避免“毁约”风险,维护自身权益呢?
特许经营下,环保企业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1、不追求不合理的风险转移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为了获得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建设资金,常常允诺很多投资者提出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以及过高地投资回报。 就污水处理厂项目来说,一般会在保证水量、保证单价、特许期限等多方面进行让步。很多以BOT方式进行的项目协议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接固定回报特点,具有“以后反悔”的潜在政策风险。 清华大学曾在受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委托进行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调研时发现,由于多种原因,在BOT项目中,政变相违约己多次发生,只不过企业一方没有选择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 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官员也不是永的当权者,而污水处理行业项目又是20年甚至更长的服务。 城市决策者大多不愿为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水业发展负责,急于引资建设而获得业绩,是政对投资人轻易承诺的主要动机,也是污水处理行业长效合同大的政策风险所在。 因此,环保企业应吸取教训,不过分相信不合理的承诺,追求不合理的风险转移。 2、不追求不合理的投资回报 一般来说,竞争是指污水处理行业市场主体之间的较量。而在中国,由于市场主体的缺少,竞争常演变为企业与政之间的博弈。 正因为如此,部分投资者常利用其与政相比在信息、经验、财富、影响等多方面的不对称优势与地方政签订了许多不合理的条款,比如特许权授予期限、保证水量、价格调整机制等方面。 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项目稳定运营的基础往往十分脆弱。常出现前一届政在一轮博弈中失去的利益,后任政会想办法再搏回来的情况。 因此,环保企业不应过分追求不合理的投资回报。 投资者要主动引导完善特许经营协议,与政部门及时研究特许权应用出现的新问题,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完成工作,做好污水处理达标工作,通过特许权方式来提高污水处理行业的运行效率,让公众在少量支付下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结语
不管怎么说,污水处理企业相对于政来讲,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对于环保企业来讲,能够与政友好协商,获得一笔“分手费”,可能才是佳的结局。